顯示具有 阿爾卑斯式攀登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阿爾卑斯式攀登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

玉山東峰北壁紀錄

 

玉山東峰北壁紀錄



人員:張元植、楊礎豪

垂直高度:450m

技術裝備:70m單繩、快扣*8、活動岩械(.1-3)、岩釘*8nut*1set(攀爬中沒用到nut)

 

文字紀錄:

2021/10/18

這天由玉山登山口一路走到荖濃溪營地,下午在營地躲雨後天氣漸漸放晴,經討論後決定先架好第一段繩距的固定繩,明早便可節省一點攀爬時間。

1510荖濃溪營地(3370m)往岩壁出發,過溪後往岩壁方向偏左上切抵達起攀點。



1530抵達起攀點(3410m)



15351繩距,難度5.7,繩距40m。礎豪先鋒,起攀岩壁較陡,約85度直上,約15m後接上緩坡,稍稍偏左斜上方橫渡,遇到手臂粗圓柏架設固定繩。



1615垂降回到起攀點。

 

2021/10/19

攀登策略為先鋒者輕裝,跟攀者背負背包,背包裡有露宿袋、保暖衣物、風雨衣、健行鞋、2.5L水、行進糧等物。

0440荖濃溪營地出發,天太暗切錯稜多走一段路。

0520起攀點,礎豪推固定繩上去後確保元植跟攀上來。

0550元植抵第1繩距確保站。

05552繩距,難度5.4,繩距50m。元植先鋒,沿著微內角上後偏右,至杜鵑叢架站,此時已在遠圖中的碎石平台之上。



0640礎豪抵達第二繩距確保站。

06453繩距,難度5.8,繩距50m。礎豪先鋒,目標是往尖石下凹槽前進,爬一段後進入雖然陡但相對較穩的岩溝中,岩溝動作較難但蠻好放岩械,用杜鵑叢架站。


0745元植抵第3繩距確保站。

07504繩距,難度5.8,繩距40m。元植先鋒,一開始想嘗試正上不走岩溝,發現太難而退回走岩溝,岩溝難度不難,走向偏左後往右轉。之後遇到一段落差較大的岩石,可拉杜鵑,然後有一小段layback裂隙,單動強度較強,翻上去後在此處用杜鵑架站。


0855礎豪抵第4繩距確保站。

09005繩距,難度5.4,繩距30m。礎豪先鋒,一開始會翻兩個大岩板over,然後抵達好走稜線,稜線雖然好走但為了避免踢落石砸到岩溝中的確保者,走30m便用巨石架確保站。


0930元植抵第5繩距確保站,休息吃喝。

09456繩距,難度5.4,繩距30m。元植先鋒,一開始先穿越灌木叢,接下來抵達第二段較陡岩稜底部。元植評估繩子可能被樹叢卡住,以及再上去會有轉折不易拉動繩子,因此在此架設確保站。


1005礎豪抵第6繩距確保站。

10107繩距,難度5.6,繩距50m。元植繼續先鋒第二段較陡岩稜,從岩稜偏右的內角攀爬,此段岩質很好,動作也很有趣。


1040礎豪抵達第7繩距確保站。

10408繩距,難度5.4,繩距50m。礎豪先鋒,左側有兩道岩溝,偏右上稜線,沿途會經過兩個小尖塔,最後用岩械於巨石架確保站。

1110元植抵第8繩距確保站。

11209繩距,難度5.4,繩距45m。元植先鋒,一開始沿稜線右側走,後來翻上稜線想走瘦稜上,發現不好走,退下來想走稜左的岩溝旁架站。


1200礎豪抵第9繩距確保站。

120110繩距,難度5.4,繩距60m。礎豪先鋒,跨越稜左的溝後稍稍偏左。


1230元植抵第10繩距確保站。

123511繩距,難度5.3,繩距50m。元植直接背著背包繼續先鋒,直接接到玉山東峰衛峰頂用樹叢架站。



1300礎豪抵達玉山東峰衛峰頂。

1322全員抵達玉山東峰頂(3869m)



 

 

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

中央尖山北壁

前言

  覺得登山(Alpinist)除了運動外,也像是一種藝術創作。攀登者運用自身技術、體能、膽識,在山體上刻畫出一道道線條。

  23年前的2月,台大登山社一群人用三天的時間,在中央尖北壁上,創作出一條筆直向上的線條,如同山體本身直指天際。

  我與淵暐在此次路程中,談論到日本溯溪高手大西先生講的一段話,大西先生認為現在他所做的事,有時候正在為後面的人樹立一些榜樣。

  這次行程不是甚麼創新的舉動,但是,以14小時的紀錄重新詮釋這條路線,個人覺得是可以拋磚引玉,給台灣未來的攀登者不一樣的想像。


中央尖北壁路線圖
中央尖山北壁路線圖

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

夏慕尼 alpine rock 2

Contamine-Labrunie, 6a, 400m. Aiguille du Moine E face

永輝與礎豪。裝備60米單繩,岩械.75-1號兩套2、3各一套,12組快扣。

Moine南面,山屋在其右下方

Moine(3412m)是在Talefre冰河中呈金字塔狀的山體,南面有兩條難度低的經典路線,我們則是選則東面較難ㄧ些的經典路線上,再從南面下撤,這樣兩邊的景色都看得到。

8/8
Montenvers 火車站到Egralets鐵梯1.5小時。鐵梯到山屋2小時。山屋旁有許多露宿點,有些還有石洞可遮雨。


8/9
5:30從石洞露宿點出發,6:20穿冰爪越過冰河抵達起攀點。後方有兩組隊伍,我們很快就整裝完出發6:30。
路線起攀點,有很明顯的裂隙與岩釘

第一段確保跟攀者

前兩個pitch難度是6a細裂隙,但大多打有岩釘。第二段稍難。7:00抵達第二段,7:40抵達第三段,看到下方法國人開始同時攀登,我們也趕緊改同時攀登。後來證明就算5c也都可以同時攀登。8:50抵達第八段,往上再往右橫切。10:00抵達第十段,繞到岩角,開始有些曝露感。10:30登頂,頂上留有西藏經燔,可以環繞四週名山。從起攀到登頂花了4小時。
山頂展望。由左至右分別是Dru、Vert、Les Droites、Jorasses、Mont Blac等名山。



下山的路大多有疊石指路,而較困難的點都留有繩圈可供垂降。ㄧ開始我們結繩隊下攀,但過了一段後直接拆繩分頭下攀,速度快很多。直到接近底部時才需要垂降,60米繩剛剛好。最後到達雪坡是13:30。從山頂到山下花了3小時。
下山沿Moine南稜傳統路,大多有疊石

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

夏慕尼攀岩登山alpine rock

之前在春秋兩季造訪Chamonix,在山中遭遇各種寒冷酷刑:冰河露宿、暴風雪、凍傷。從來沒想過夏天過熱的情景。

這次造訪這片山區,像是坐在見證溫室效應摧毀地球的搖滾區,山區不斷崩落巨石、冰塔倒塌。在Charmoz山下觀察第一條要爬的路線時,汽車一般大的巨石,從冰河上翻滾下來,砸在隔天要經過的路上。

這一砸使我心都涼了一半。不只是想像這次攀登旅行會遭遇甚麼困難,未來的環境要進行alpine攀登,恐怕只會難上加難。

在當地嚮導的記憶中,20幾年前夏天還能進行冰雪混和攀登,現在只能攀爬岩石路線。而有些路線在5年前或許只是一個使用1號岩械小裂縫,因為高山永凍層升溫,某些鬆動的岩板漸漸離開岩壁,裂縫因此變大。現在爬那些路線則需要3號的岩械了!


這次攀登都是介紹攀岩登山Alpine Rock類型,以下是幾個路線介紹。

7/30 "Crook-Penning" 6b, 250m. Red pillar of the Blaitiere 
Red pillar 是Blaitiere 附屬的小山峰,有許多傳攀或bolt的多繩距路線。從Plan de l'Aiguille纜車站走到山腳約1~2小時內,是一條適合當天來回的路線。
起攀點與Red pillar

0820 pitch1,難度5c50公尺。礎豪先鋒。起攀有明顯大塊的flake岩片,到ㄧ平臺後向右橫渡,微下攀到確保站。是打好的金屬bolt
0915 pitch2,難度5a50公尺,業宇先鋒。左上方煙囪寬裂隙,可能需要四號,但業宇沒放。繼續偏左上走。
1020我抵達確保站,第二段確保站是岩釘。交換裝備。pitch3,難度6a40公尺,礎豪先鋒。雖然說看起來正上方岩角可以走,但還是照guidbook寫的左橫渡到左邊岩角。看起來比較好放岩械。往上爬完一段後再偏右到岩角。
1050我先鋒完第三繩距。確保業宇。確保站是岩釘。
1110交換裝備。pitch4,難度6b,(35公尺?),礎豪先鋒。往上看是一個十公尺內角裂隙。放BD0.75剛好,需要塞裂隙爬法。接下來是layback跟小裂縫的爬法。一直在找guidbook上說的flake,但都沒發現,也沒發現確保站。最後硬是先鋒了兩個繩距(書上的pitch55c40米)。繩子不夠,差8公尺到pitch5的大平臺確保站,我們則是在內角裂隙結束後的小平臺,有一岩釘。
1240 pitch64b45米,業宇先鋒。先向上後偏左沿岩稜線走。
1310業宇確保我。確保站是bolt
1320 pitch75c50公尺,業宇先鋒。繼續沿稜走,馬上就到路線頂端。
1340我抵達路線頂。再往上不到8公尺是red pillar的尖頂。其他繩隊也沒上去。拍照後下降,照guidbook說要照LEau Rance dArabie 路線垂降。但路線上有一隊還在爬,我們垂一段後,稍偏改路線右邊,垂到Echec et Marx ,因此卡繩而耗掉一小時。
1550垂降到起攀點。
路線頂端與red pillar頂

7/31 Rebuffat-Pierre TD-, 6a+, 120m


Top50路線,也是被法國登山家Rebuffat收錄在他百大推薦路線中。很適合當天來回的短路線。

11:00抵達起攀點,原起攀點是Cosmiques Icefall的雪溝,但因有落石痕跡,所以我們在第一段確保站正下方的內角起攀。


代替的起攀點

11:20 pitch1,原路線難度4a,30公尺,業宇先鋒。沿明顯溝漕內角上,偏左繞出內角,到大平臺。
11:50我抵達平台,業宇繼續向右橫渡到原第一確保站。
12:15我抵達第一確保站,交換裝備上第二繩距。pitch2,難度6a+,礎豪先鋒。攀爬一段大點後到著名的懸岩,爬之前可以大休觀查路線,懸岩也有打好的岩釘可以直接扣。抓大點翻過去就是slab,也有岩釘可以爽扣。


業宇翻過懸岩 

12:50業宇到第二確保站,我開始爬下一段,但不小心又聯著爬完3、4段。難度5b、5c。加起來55公尺。
裂隙繩距,不停塞手與layback 

14:00爬到沒繩,離頂剩8公尺。
1430兩人登頂,大平台,往前繼續接Arete des Cosmiques路線回纜車站。


8/4 Traverse of the Drus 5c,700m
Pointe3361前看小德魯峰 

橫渡小德魯與大德魯兩個山峰的經典路線,一般來說從山屋出發,依經驗需要13-21小時不等。我們則是花了18小時(包含冰河走錯路段、岩壁找路、垂降錯誤),早上4點出發,晚上10點會到山屋旁的露宿點。大約的時間如下:

1.從山屋沿石頭稜線,經過冰河裂隙到岩壁下:2小時。冰河大約上切到海拔3000左右就要從冰河裂隙間穿越。在這走錯路耗掉不少時間。所以山屋館理員才會薦議先走一遍。或是也可以先趁第一天天亮先到Pointe3361露宿,那裡有很多露宿點。


來時冰河路 

2.岩壁下經橫渡爬岩溝至Pointe3361前:1小時。基本上都有疊石做路跡,簡單的走路,只是在營地因爲視覺壓縮才會覺得很陡。

3.Pointe3361到小德魯頂:8小時。大概就是沿著看似最簡單的路走,有時發現走錯路,是因為覺得比guidebook標示的難度還難,退回去橫渡幾段,再找簡單的路。常常都會被遺留下的岩釘或繩環誤導。
有些簡單路段都是大家穿登山鞋同時攀登,到5c路段先鋒者才換岩鞋。


小德魯頂,背景是大德魯與Vert 

4.小德魯頂到大德魯頂:2小時。路徑更明確,因為只有一個稜線,以及明確的目標:大德魯岩柱。大德魯最後一段是一個驚奇的寬裂隙,有些許固定繩可拉。
永暉攀爬大德魯 

5.大德魯頂垂降到Charpoua冰河:3小時40分。頂峰沿稜下降15分鍾就會看到稜線上有確保站,所有新打的確保站都包涵一個bolt配上幾個岩釘。但我們還是有一段跟丟降到舊岩釘確保站,會比較不順且浪費時間。


業宇於第一垂降站 

6.Charpoua冰河到山屋:1小時20分。

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

Mont Rosa(Dufourspitze) 4618m 獨攀

Mont Rosa 是瑞士第一高峰,也是西歐第二高峰。最簡單的路線是由策馬特沿著西稜的傳統路線,阿爾卑斯難度PD+,一般來說從Mont Rosa山屋到登頂需6-7小時。


2019/7/21
1000Rotenboden車站出發,這個車站是拍馬特洪峰湖面倒影的好地方,照著指標,沿著山體右側明顯步道前進。
1045Mont Rosa山屋新舊路三岔口,舊路是向右走,然後下切冰河。2019年的新路是偏左直走,順著藍白塗漆標示至Gornergletsche冰河。

1100Gornergletscher冰河,只要沿著旗桿標示走,基本上很難走到迷路。冰河裂隙明顯可見,小心繞過即可。
1200離開冰河,開始腰繞路,一路上藍白塗漆與疊石標示明顯,中途有幾處可以裝冰河水補幾。
1430抵達Mont Rosa山屋2883m,再繼續往上走5分鐘有一個明顯巨石,巨石下的山洞是bivy的好地點。巨石bivy點旁是飲水保護區,小心不要在那上廁所。
山洞收訊還不錯,用orange網路滿格。
石洞附近還有多處露宿點

勘查明日路線


0350出發,黑夜中順著疊石走。上升途中發現仍有些不錯的bivy點,旁邊也有流水可用。推薦可以往上紮營,省掉不少時間。
0440離開碎石路到抵達雪坡,應該是接近記錄說的point 3303m區塊
0520冰河裂隙區,路線偏右,順著前人足跡走。今天剛過假日,所以連我在內不到10人從瑞士這側上山。

0530離開裂隙區,路線偏左,開始陡上
0650抵達一平坦雪坡,蠻多人在這小便,姑且稱這叫廁所,在此之前只需用登山杖及可應付,看著不遠的bergschrund與陡雪坡,開使準備冰斧在手
0730跨越bergschrund,有雪橋,簡單用冰斧砍三四動。接下來是陡雪坡,因為還早所以雪算硬。
0800第一個mix橫渡,上下攀爬石頭稜線,過了第一段後,陡上雪坡接第二個mix石頭稜,第二段較第一段稍難。

第一段石頭稜線望向雪坡後的第二段稜線

0940登頂,山頂有鐵牌。空間蠻大的,大家都在上面休息吃東西,可以看到不遠處意大利側的山屋。

1000下山
1030過完第二段mix,下雪坡
1050抵達第一段mix
1110平坦雪坡,廁所
1140抵達裂隙區
1230抵達bivy山洞,午餐休息
1310離開下山
1530過完Gornergletscher冰河接步道,穿硬底鞋走了一整天,腳漸漸痛起來,加上上坡速度變慢很多。

1750抵達Rotenboden車站,夏季火車最晚開到晚上8點。

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

攀登面相:山野井泰史與Mick Fowler








在台灣超過3000公尺的山就有兩百多座,每座山都有不同的特色。而如果想要海外攀登,選擇又更多了。究竟我適合爬甚麼樣的山、用甚麼方式爬。亦或是要不要將登山視為職業,前人的經驗提供很好的參考。

現今的登山中,分成兩種風格形式。一種是不打固定點(bolt),講求輕量,只帶必要裝備進行快速攻頂的阿爾卑斯式攀登(Alpine style)。另一種是有高山協作幫忙,沿途設立多個營地,必要時架設固定繩來攻頂的喜馬拉雅式攀登(Expedition Style)
 而在各攀登風格中,不同登山家又有不同的攀登特色。我想要介紹兩位最近讀到阿式風格攀登者,山野井泰史(Yamanoi Yasushi)Mick Fowler

山野井泰史 

山野井夫婦

 

第一次聽到山野井泰史,是在「加油!布達拉」這部片子中,片中描述20138月孫斌、何川、裂縫三人攀登四川雙橋溝布達拉峰北壁路線過程。雖然功敗垂成,但是他們用山野井泰史獨攀布達拉峰北壁,經過兩次嘗試才完成的例子來勉勵自己。孫斌於片尾說到:「這次的攀登不算失敗,因為失敗是甚麼?失敗就是再也不來了,這才叫失敗。」
然而最吸引我的故事,是山野井泰史經過格仲康峰(Gyachung Kang)雪崩事件,十隻手腳指凍傷截肢後,仍不屈不饒地獨攀(solo)完整條路線。內心實在是太強大了!
在搜尋過生平資料後,發現居然有本關於山野井攀登格仲康峰的中文翻譯作品!由澤木耕太郎所著的「凍」。(馬可孛羅文化出版)

山野井因為小時候看了一部《白朗峰悲歌》的登山電影,一向喜歡冒險的他從此無法自拔,愛上登山。在日本摸索登山攀岩一段時間後,靠著送報、裝潢打工的存款,高中一畢業就飛往美國優勝美地,過著攀岩流浪漢(dirtbag)的生活。也曾為了籌旅費在餐廳打工。同時代在優勝美地的,還有攀岩巨星平山裕示(Yuji Hirayama)。兩人都超出當時日本的水平太多,因此義無反顧地背景離鄉,往美國、歐洲等地取經。
既使山野井與他內人妙子,在日本奧多摩定居後,依然過著相當簡樸的生活。靠著當富士山運補貼幾家用,平時省吃儉用。去爬山時也不需要靠贊助,選擇自己想要爬的山和路線。我想這樣的人生也多多少少顯現在他的攀登風格上。獨攀(SOLO)、大岩壁攀登,和專注於罕為人知的新路線上。
關於山野井泰史歷年的攀登記錄:
格仲康峰相關報導:



Mick Fowler

image from Cumbria Crack

 

有些人把興趣變成工作,而有些人盡忠職守,卻也玩的有聲有色。Mick Fowler算是後者的俏楚。他是一名英國稅務部官員,一位丈夫、一位父親,同時也是兩屆金冰斧獎得主、一名山岳文學作家。
以攀登俚語來說,他是一個「假日戰士」weekend warrior。平時是衣冠筆挺的公務員,一到週末假期就瘋狂前往攀岩攀冰的路上。他利用每年年假,約三、四週時間進行海外遠征。由於時間的關係,他放棄了八千米高海拔攀登型態,以56千公尺的技術型山峰、輕量快速的阿爾卑斯式攀登為主。至於搭檔攀登的伙伴,也全由時間和假期決定。縱使在有限的條件下,他與伙伴仍然完成了許多出色的攀登。憑藉著么妹峰北壁和印度濕婆山東北脊贏得兩次金冰斧獎的他說到「這是種奇怪的感覺,有人為你的假期頒獎,太棒了!」

Mt.Shiva攀登資訊

Shiva(6142m),濕婆山。1972年由東京立教大學登山社Shigeru Suzuki等人由南脊首登,第二登由Takaharu Suzuki等五人由西南脊攀登。1988年由田部井淳子(Junko Tabei)首位登頂聖母峰的女登山家,帶領全女性組成的登山隊登頂。
201210月,Mick FowlerPaul Ramsden由東北脊新路線登上。他們曾向2010年由西北稜登頂的Andrey Muryshev請教,Andrey回信說到「老實說我無法想像你們怎麼爬東北稜,自山腰起近700米的上升我看過你們爬么妹峰的路線,那還簡單多了

20024月,么妹峰北面首登 
Mick Fowler其他參考資料:


Find a role model
兩位登山家不同的人生經驗,也造就出不同的攀登風格。他們的故事也顯現出,不論你是完全投入的奉獻者,或是一位冰峰度假者,你都能在山中找到你所想要的,並活出自己的色彩。
如果剛開始接觸海外登山,還在猶豫要往甚麼方向走。不妨找一個登山家作為榜樣,讓他帶領你邁向往後未知的山峰。